1911年,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己呈土崩瓦解之势,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除在南方各省不断发动起义外,积极在北方策动革命,“北方革命固重于目前一切也”①,北方的滦州成为资产阶级各派革命势力关注的焦点。滦州地处京畿之内,是京、津沟通东北各省的咽喉要道,滦州城东是一道天然屏障--滦河,京奉路从城北的山脚下越河而东,滦河大桥成为咽喉中的锁钥,自古以来,滦州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基于此点,孙中山在领导北方革命时就制定了“京津稍缓,树帜于滦州”革命大计,一场以滦州为中心的北方革命迅速布置、展开,滦师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辛亥滦州革命的中心。
滦师于1910年l0月建校,座落在县城北门外墙城之下,它的东侧是通往乐亭的官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道),入北约三里处是京奉路偏凉汀车站(相当于今天滦县站),滦师成了连接城内外的枢纽,进退自如,1911年清政府举行永平秋操时辛亥滦州起义的基干部队新军第二十镇的一、二营就驻扎在这里。
1911年10月l0目,辛亥革命首先在湖北武昌爆发,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驻滦二十镇的上层军官发动兵谏,扣留清军南下的军火并上书清廷,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兵谏被清政府瓦解以失败而告终,但兵谏的失败使革命派更清楚的认识到“君主立宪"是死路一条,兵谏后,驻滦的新军中,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开来。当时,驻滦清军只剩下七十九标(相当于团),该标的一、二营管带为王金铭、施从云,驻扎在滦师:三营管带张建功,驻扎在老站。
王金铭,山东武城人,在滦州兵变前已具备了反清的革命思想,滦州兵谏失败后,他在滦县城北横山召开军事会议,策动反清革命。施从云,安徽桐域人,同王金铭一样早就具备了反清思想,在横山召开秘密师已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力量最集中、革命思想最浓厚的地方,一场反清革命正在这里酝酿产生。
当滦师驻军酝酿革命反清的时候,天津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共和会也一直密切关注着滦州。l911年12月底,共和会首领白雅雨冒险来到滦州,在当地革命志士的引导下,l2月22日深夜,白雅雨冒险进入滦师,同革命派人士王金铭、施从云会晤,白雅雨将南方革命军政府的任命书和为起义准备的印信交给王金铭、施从云,两股革命势力汇聚,双方决定近期举行起义,为保证起义成功,双方决定派“王金铭赴汤河(秦皇岛附近)与八十标同志再次商讨,以期一举而成”②,此时,滦师革命志士已从酝酿革命,发展到制定计划、颁发印信、联络同志。滦师成了辛亥北方革命的直辖策源地。
辛亥滦州起义时,一、二营驻扎在滦师,新成立的北方革命军政府也在滦师(后移入到滦州城内),革命的一切大计都由被推为大都督和总司令的王金铭、施从云决定,在北方革命军政府移入城内后,这里仍是北方革命军司令部的所在地,可以说滦师是辛亥北方革命的指挥中心。辛亥滦州起义后,即准备“振旅京津,廓清余孽”,为此,北方革命军在这里发出了很多的电文和文告。如《王大都告警界同胞书》、《进京安民告示书》等等②,为了广泛张贴,抄了有几麻袋之多。滦州革命的信息从这里传播到了各地,极大地鼓舞了各地的反清志士,客观上指导了反清志士的斗争。
河北滦师也是辛亥滦州起义时北方革命军政府的外交活动中心。北方革命军政府在滦州成立后,引起了各界的关注,驻滦州车站、城内、西关、古冶、林西、开滦诸镇的外国人及宗教界人士纷纷前来祝贺观察,甚至八国联军驻天津领事也派代表来滦。北方革命军政府将这些来宾请到滦师,举行了盛大宴会,在宴会上起义的领导人广交朋友,宣传革命主张,特别是在宴会上赢得了八国联军驻天津使团代表的承认,这是辛亥滦州起义军在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发生在京畿的辛亥滦州起义,成为清廷的肘腋之患。清廷在接到起义军的共和通电后立即调新军第三镇曹锟部赴滦州镇压起义,同时又策动通永镇总兵王怀庆赴滦州从内部瓦解起义军。形势极为紧张。早有叛变之心的三营管带张建功借机从老站移师城内。1911年1月4日,张建功派出给王怀庆送信的间谍在车站被抓,张建功立即以此为借口,在城内公开叛变革命,他们凭借有利的地势,从城墙上向驻滦师的一、二营革命军猛烈开火,滦师驻军奋起还击,战斗异常激烈“开窗一视,弹如雨下,城墙之上士兵林立、枪皆向参谋部猛攻”一、二营士兵颇有伤亡。一营队官葛盛臣阵亡于东门外,郭风山劝张建功改邪归降,建功闻而欲杀之,郭凤山跳城而出”@。由于驻滦师的一、二营设有攻域的火炮,难以攻入城内,同时为避免重大牺牲,北方革命军撤出了滦师,在车站蹬车西进。一、二营在滦师同叛变军人张建功的激战,是辛亥滦州起义后第一次激战,滦师是革命军流血牺牺牲的历史纪念地。
辛亥滦州起义距今已九十多年的时间了,昔日的滦师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林立、人才集聚,被称为“燕赵明珠,中师奇葩”。但滦师人没有忘记在滦师校园首发的辛亥滦州起义,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反帝义举一直鼓舞着滦师人开拓进取。学校领导斥巨资在滦师校园为辛亥滦州起义志士修起了高二米多的纪念碑,碑书“辛亥北方革命军政府司令部遗址”。纪念碑巍然矗立,它昭示着滦师人对辛亥革命的追忆和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