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前身是创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10月的“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
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光荣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师范学校。
2001年,学校由中师教育升格为专科教育,步入高等教育行列。领导和老师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管理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大胆实践,努力探索适合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朝着学术性、专业化方向发展。
2003年,我校开始招收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并开始酝酿筹办学前教育系。2007年,正式成立成立学前教育与艺术系。2010年学前教育与艺术系更名为学前教育系。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成型于2007年,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我校学前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经验不断积累,课程设置也不断完善。
幼儿园教师因为是全科教师,她需要掌握各科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艺术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前专业课程类型也比较多样,大体包括下列几大板块:
一、基础理论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二、教育理论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等。
三、教法类课程:包括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五大领域的教学方法。
四、技能类课程:包括美术、声乐、钢琴、舞蹈、手工、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等。
五、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见习和实习。
由于我校生源基础及教学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我系早期教学中重技能学练轻文化熏陶、重理论灌输轻教法训练的倾向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学前教育系积极查找问题根源,及时想办法纠正。
首先,为课程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为课程正名的过程也是纠正师生认识偏差的过程。我校过去有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因此师生尤其是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习惯性称谓,称声乐、舞蹈、钢琴、美术等为“专业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学生学练专业课的积极性很高,却忽视了所谓的“非专业课”。音美技能提升很快,但文化底蕴欠缺,表面光鲜却缺乏内涵。针对此种情况我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要求教师拿出专门的时间学习领会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部分的内容。并且告诫老师们,不要再称音、美等课程为专业课而统称为技能课,以免误导学生。同时,加强基础文化课的教学管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技能可与理论课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第二、因时、因地制宜、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学前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是幼儿园及各类幼教机构,作为儿童的启蒙教师,对知识结构的要求首先是全面。因此,在考虑学前专业课程设置时,如果全面与深入发生矛盾时,我们首先顾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基于此种考虑,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整合专业性过强、难于掌握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艰深的课程,转而开设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课程内容,特点是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知识覆盖面广、实用性强。最重要的是这两门课所教授的知识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足够使用。这样,既不影响培养质量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培养兴趣特长。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
第三、转移教育阵地、改革授课方式,教学与实习紧密融合、相得益彰。
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是一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与我们有合作关系的幼儿园对我们学生的评价普遍是理论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几经摸索,终于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即把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教法类课程转移到实习岗位去完成,让学生边操做边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习理论、实践操作、验证理论、理解理论、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理论不再是一句句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语句,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实例。同时提升了动手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与用人单位培养了感情,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积极探索崭新的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系紧密结合专业现状,在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大胆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在考核内容上,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应用的倾向,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改变单一的理论考查,对学生从知识储备、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根据课程性质,灵活运用开卷、闭卷、论文、案例分析、现场测试、提交作品等多样的方式。推行全程考核制度,加强过程性考核,加大平时成绩、课堂表现等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英语、语文、数学等科目的平时成绩比重由过去的20%,上升为4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的比重则由过去的60%下调为40%,这样,改变了过去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的模式,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偶然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逐步推广教考分离制度,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考核的公平、公正,和教学评价环节的科学、有效。我系教考分离首先在音美等学科实验性开展,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察模式。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推动把这一成功经验像其他学科推广。比如体育、英语口语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英语口语是幼儿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是衡量幼儿教师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提升就业竞争力,我系将原来的英语课分解为英语课和英语口语课两部分,着重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在英语口语评价方式上,改变过去任课教师在课上随堂考试的模式,由英语教研室多名教师组成评委组给每个学生打分。最终成绩经核算后确定,这样既保证了课程评价的公平公正,也为任课教师客观认识教学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练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迅速提高。得到幼儿园等用人单位好评。
在考核成绩的构成上,细化学习过程成绩,把体现学习过程的平时成绩细化为出勤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学习态度成绩等小项,标准明确,便于掌握。充分体现阶段性考核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
第五、提高教师专业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系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治学严谨、甘于奉献,专业基础扎实。学前教育系将教师专业知识与学前教育专业实际紧密结合,为使我系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我系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技能。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学习幼教领域前沿知识与最新成果。定期组织教师到幼儿园考察、学习。现在,我系教师的教学普遍能够与学前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学前教育系已初具规模。现设教研室8个,专兼职教师59人,其中高级讲师44人,硕士研究生16人;成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聘请唐山市知名幼儿园园长为专家委员,对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实习实训进行全方位指导;与北京、天津及市区30多家幼儿园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学前教育专业汇报、专场招聘为学生搭建平台。学前教育系毕业生凭借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毕业之前就被用人单位抢订一空,毕业生全部被用人单位招聘,就业率达到100%,且全部从事幼儿教育,分布于北京、天津、秦皇岛、唐山及各县市区。